聚焦三江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 聚焦三江
【“讲好三江故事”职工征文作品】筑牢农业根基 平凡微光璀璨

时间:2025年08月05日 07:49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当北斗系统的卫星掠过三江平原的夜空,父亲正在田埂上校准无人机的航线。暮色中,他微驼的脊背与银色的飞行轨迹交织,像极了祖父当年握着枣木犁铧开垦冻土的剪影。那把包浆温润的老犁与操作台上跳动的智能终端遥相守望,将三代垦荒者的时光,悄然折叠成黑土地上一圈圈细密的年轮。

一、田埂上的小马扎

料峭春寒里,洪河农场的田垄还泛着青灰色的冷光。我攥着测土配方施肥卡站在田头,喉咙里卡着那句"精准施肥能增产",看种植户围坐在褪色的条凳上,搪瓷缸里的砖茶腾起袅袅白烟。老张叔递来的茶缸焐热了指尖,他粗糙的拇指摩挲着卡片上的铅字,忽然笑道:"年轻人,这纸上的字啊,得沾着泥星子说才灵验。”

那天傍晚,我蹲在田埂上录了人生第一支农技短视频。镜头里,父亲正佝偻着腰补插秧,冻土在他脚下裂开细纹,像极了祖父日记本里泛黄的沟壑。我忽然想起老农技员的话:"庄稼人的"精准",从来不是数据表里的数字,而是手掌与土地的无声对话。"

二、月光下的稻田医院

芒种那夜暴雨如注,手机在凌晨三点震动,那时我正梦见稻穗在暴雨中弯成问号。我们的皮卡车在雨幕中疾驰,车灯照亮稻田看着水稻此起彼伏的咳嗽声,那是倒伏的稻株在风雨中挣扎。我们套上雨靴冲进泥泞,胶靴陷进淤泥的瞬间,冰冷的泥浆灌进裤管。我们举着探照灯逐行排查,水珠顺着雨衣帽檐滴落,在叶面上砸出细碎的光斑,老李跪在田里扒开稻叶打药,为稻叶进行治病。老李沾满泥点的手擦过额头,笑说:"当年你爷爷用粪勺浇粪,如今咱们给稻田'打点滴',这黑土地啊,总养着懂它的人。"

三、犁铧与芯片的私语

库房角落的老柴油机还沾着父辈车的机油味,而我掌心的智能终端正在接收卫星传来的墒情数据。我5年多来一直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这些年走过的田埂,早把鞋底磨出了土地的纹路。我还依稀记得推广植保无人机那年,老把式王大爷围着机器转了三圈,忽然伸手摸了摸机翼:"跟我那台'铁牛55'一样,都得喝油。"直到看见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织出细密的雾网,他蹲在田埂上吧嗒着旱烟:"如今这铁家伙,比我当年扶犁还准当。"近年来,我积极向种植户宣讲强农惠民政策,参与多项农机新技术改装与示范,为种植户“洗脚上田”想法子,农业产业“增量提质”探路子,家庭增收出点子。当第42台新型农机具驶进田间,惊起的水鸟掠过北斗卫星的投影,在泥地上留下一串湿漉漉的问号,惊觉原来科技与土地的契约,从来都写在耕耘者深弯的腰脊间。

四、稻浪深处的星辰

2024年的稻田里,31500亩糯稻在月光下泛着珍珠白。两年来我放弃了无数节假日,踏遍阿城、哈尔滨、盘锦的田间地头,实地考察了种养结合项目并做好记录,认真筛选拿出最好方案进行推广并成功落地。沟渠里,小龙虾的螯足划开水面,惊醒了沉睡的甲鱼,它们背甲上的花纹,与田埂边新立的“生态种养示范田”木牌交相辉映。技术员小赵感慨:“这地养人,人也养地哩!”我忽然懂得:所谓"种养结合",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叠加,而是让小龙虾的红钳、甲鱼的裙边,都成为黑土地呼吸的节拍器。

五、连心桥上的晨露

我在工作中注重实效,秉承着“现在干、马上办、干就干好”的工作理念为前提,积极贯彻落实公司的各项举措,坚持以文体活动、农务赛事、文化传承、典型示范为抓手宣传群众、带动群众,涵养场风文明,引领崇德向善。每当春风拂过万亩稻田,我总想起父亲的话:“庄稼人的良心,就长在地头。”便民墙上的群众意见簿已翻到新的一页,泛黄的纸页间,记录着改水改电的诉求、农机补贴的咨询,还有老张叔那句“能不能教咱拍短视频卖大米”的提议。组织群众会的那个清晨,晨露在稻叶上滚动成晶莹的句号。当80岁的垦荒老兵颤巍巍递来手写的感谢信,信纸上“场风文明”的墨迹未干,我忽然明白:所谓“连心桥”,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的建构,而是千万次蹲下身来,让指尖的温度,与土地的温度,在晨露里轻轻相认。

我知道,当北斗系统开始计算下一季的灌浆期,父亲又会蹲在田埂上,用他长满老茧的手掌丈量土地——就像七十年前他的父亲那样。而我的孩子,终将在云端触摸五十年前的开荒岁月,那时他或许会问:“什么是真正的无人农场?”我会指向稻穗深处闪烁的芯片,告诉他答案就藏在黑土地的年轮里:那里有祖父的镐声、父亲的柴油机,和我们写给星辰的情书。

单位: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第二管理区 

作者:黄振阳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

  • 建三江党建

    微信公众平台

  • 建三江发布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