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7月25日 08:24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清晨,我站在洪河农场万亩大地号的地头,看着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沉甸甸的稻穗上。这片被老垦荒队员称为"雁窝岛"的地方,曾经是"小咬三班倒,蚊子大如鸟"的沼泽地,如今却成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秋风拂过,稻浪翻滚如海,每一株弯腰的稻穗都在诉说着建三江七十余年的沧桑巨变。
父亲总说,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1983年跟着垦荒队来到前锋农场时,用一把铁锹挖出了第一锹黑土。那时他们住的是"马架子"——用木杆搭架,苦房草苫顶,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母亲常说,她最难忘的是1987年那个涝灾年,全队人用脸盆往外淘水保苗,硬是从老天爷手里抢回了口粮。这些故事,像一粒粒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2008年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省城的工作机会,回到洪河农场当了一名农业技术员。记得报到那天,父亲把他珍藏多年的《垦荒日记》交给我,扉页上写着:"孩子,黑土地最懂感恩。"
回到建三江的第一年,我就赶上了水稻低温冷害。眼看秧苗发黄,老职工们急得直跺脚。我和技术推广站的同事们白天蹲田观察,晚上查阅资料,最后决定采用"浅水增温"的办法。那些日子,我们凌晨三点就下地测水温,挨家挨户指导农户调控水层。六十多岁的张大爷起初不信:"我种了一辈子地,还没听说过水浅能抗寒的!"直到他家的试验田先返青了,老人才拍着大腿说:"这科学种田,不服不行啊!"秋收时,望着金灿灿的稻谷堆成山,我忽然懂了父亲常说的"黑土地最懂感恩"——你付出一分汗水,它就还你十分收成。
2013年,建三江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洪灾。9月18日那天,七星农场的堤坝出现管涌,眼看就要决口。广播里一喊,不到半小时,三百多名职工自发赶来。有人扔下刚端起的饭碗,有人从病床上拔下针头。大家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手递手传沙袋。我的同事小王新婚第三天,和妻子一起在堤坝上守了三天三夜。洪水退去时,所有人浑身泥浆,却看着完好无损的稻田笑出了眼泪。
如今的建三江,早已不是父辈们记忆中的模样。智能育秧大棚里,秧苗享受着"五星级服务";无人驾驶的收割机在北斗导航指引下精准作业;我们的"建三江大米"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的国宴。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春天插秧时,依然会有人悄悄帮劳力少的家庭多干一垄;秋收夜战,炊事班的大婶总会送来热腾腾的包子;谁家有个难处,微信群里马上就会排起帮扶的"长龙"。
去年冬天,我带着十岁的女儿参观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当她看到展柜里那把锈迹斑斑的开荒镐时,突然仰起脸问我:"妈妈,这就是太爷爷说的'吃饭家伙'吗?"我心头一热,点了点头。小姑娘认真地说:"我们老师讲,这就是北大荒精神。"那一刻,我知道,这颗精神的种子,已经在新一代建三江人的心田里破土而出。
夜幕降临,我站在农机停放场,看着沐浴在晚霞中的现代化农机具。它们身旁,是几台退休的"东方红"拖拉机,像慈祥的长者注视着年轻一代。远处,粮食处理中心的灯光亮如白昼,今年新收的稻谷正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地入库。夜风送来稻谷的清香,这是建三江人最熟悉也最眷恋的味道。在这片黑土地上,每一粒粮食都是精神的结晶,每一道车辙都是奋斗的印记。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从"人拉肩扛"到"数字农业",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那腔热血;变的是生活条件,不变的是那份初心。建三江的故事,就像那台老"东方红"的发动机,永远在时光里隆隆作响,激励着一代代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新的传奇。
单位:洪河农场有限公司消防应急救援队
作者: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