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江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 聚焦三江
【“讲好三江故事”职工征文作品】寸心寄华夏,青春筑强国

时间:2025年07月28日 08:10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几曾盲风晦雨,而今彩彻区明。五千年岁月长河已是过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皆是希望。你见过怎样的中国?是曾经艰难困苦、战火纷飞的漫漫长夜,还是如今玉汝于成、旧貌已换新颜?生吾炎黄,育我华夏,无论血雨腥风还是四海清平,我所站立之处,就是中国。昔日苦难不再,今日韶华长存,来日盛世可期。生于斯,长于斯,强国必有我。千秋作卷,山河为笔,愿以寸心寄华夏,愿将岁月赠山河,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回首近代百年三万六千日,饱尝民族苦难,历经变革风霜。一个人倒下了,无数旗帜在他的身后迎风而起,凛然飘荡。那一刻,革命的烈火,燃亮了光明的未来。鲁迅先生说,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便很难有立足的处所,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可在那个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在那些熟睡的、快要被闷死的人中,他做了那个大吼一声惊醒他们的人。纵使要承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纵使最早醒来便会最先离去。文人亦可勇,笔墨用作兵。无数先辈就在这密不透风的麻木与冷漠中,迎扑面而来的狂风浪潮而立,以笔为刃,以墨为锋——虽千万人吾往矣。

那时的中国,社会上毫无改革,学术上没有发明,美术上也没有创作,冷笑的人既反对改革又没有保守的能力。所幸总有人上前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文人们毅然拿起笔,字字泣血,句句犀利,想要揭开一切萎缩腐败,纵然面对千夫所指,仍愿俯首为牛。虽无兵之力,但有国之心。他们批判社会现实,却从未停止爱国。他们与烈士、与小丑走在同一条路上,前方一片黑暗,行人蒙昧无知,独他们逆势而上,不奢引路之人,只求民族觉醒。

国难当头时,除以笔为刃的文人外,亦有在枪林弹雨中开辟血路的战士,中国自古以来便不缺少脊梁。他们在列强的欺压下奋起反抗,内有封建,外有强敌。在那个没有光的时代,他们在一条看不清未来的路上马不停蹄、一意孤行。如同拔地而起的山峦,历经霜雪,风雨飘摇,却万里长城永不倒,所以山脚下的人们得以有了庇护与倚靠,在一次次的灾难中坚信终有未来。

一代又一代人在危难中走上了相同的道路,或相熟或陌生的人做着惊人相似的选择——那不是随波逐流,那是时代的必然,是永垂不朽的精神,与对祖国亘古不变的爱。从无数慨然赴死的先烈、以笔为刃的文人,到点燃自己的变革者……无数人在通往死亡与安逸的岔路口一个又一个地步上前人的后尘。勇者的路总是短的,因为他们总希望其他人的路能长一些。吾辈虽受屈辱,但绝不羸弱。

寸寸山河梦,昭昭赤子心。古时繁华我未生,旧时磨难我未经,但爱国这节课我不曾落下半分。唯将此身付与现时荣安,与祖国同向同行。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中国因青年挺身向前而更加富强。中国青年一辈,当牢记初心使命,投身基层实践,坚守振兴一线,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国家建设中。青春是一场奔赴,生逢盛世,使命在肩,当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下彰显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顺应时代洪流,直面困难挑战,铭记强国有我。

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生在红旗下,目之所及皆是华夏。生于这百年未有之变局中,我们应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不急功近利、不犹豫彷徨,更不能做国家发展的局外人。五千年岁月之河,奔流过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奔流过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从开拓奋进的改革开放走到全面小康的决胜进军,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探索出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如今已轮到我们举起百年薪火,化作一砖一瓦为祖国和人民筑起铜墙铁壁,宁为时代基石,不做高悬丰碑。

泱泱华夏,一撇一捺皆是脊梁;神州大地,一丝一念皆是未来;浩浩九州,一文一墨皆是骄阳。生而逢盛世,青年当有为,筑梦万家灯火,同庆盛世中华。如今的中国,不经战乱,不缺衣食,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四百七十万平方公里奔腾,生在这样的华夏,我们更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太多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故事,家国情怀早已融进每个人的骨血中,无法剥离。爱国从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足以支撑七十五年披荆斩棘、一百零三年风雨兼程的信仰。百年后,人间已无我;但须知,强国必有我。

单位:前哨农场幼儿园

作者:冯秀艳

  • 建三江党建

    微信公众平台

  • 建三江发布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