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江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 聚焦三江
【“讲好三江故事”职工征文作品】在稻浪与星河间书写永恒

时间:2025年07月25日 08:24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荒原的史诗:冻土下涌动的文明密码。三江平原的清晨,雾霭从黑土地上升起,农机轰鸣声划破寂静。70年前,这里还是“雁去无留意”的莽莽荒原,如今却生长着中国最辽阔的粮仓。当我站在建三江万亩稻田观景台上,看无人收割机在金色稻浪中画出完美弧线,耳畔忽然响起爷爷珍藏的磁带里,那首用山东方言嘶吼的《垦荒号子》:“嘿哟!黑土埋到膝盖深,冻馒头啃出热血魂!”  

这片土地的传奇,始于十万转业军人用刺刀挑开冰层的春天。1958年,王震将军带领官兵在零下40℃的雪原搭起马架子,铁锹与冻土的撞击声惊醒了沉睡千年的荒原。北大荒博物馆里陈列着三件“镇荒之宝”:磨穿38个补丁的棉大衣、写满237个名字的血书、装着14种野草种子的玻璃瓶。这些斑驳的文物,正是“向荒原要粮”的精神图腾,是“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建大仓”的生命注解。  

——基因的重组:数字原野上的新垦荒者。在七星农场智慧农业中心,95后工程师李晓薇的工位摆着两样特殊物件:爷爷留下的木制犁杖模型,和她自己设计的“AI农情监测系统”U盘。这个农垦第三代的故事,恰似黑土地上的“双螺旋结构”——传统精神与现代科技的完美交融。  

2022年秋涝灾害时,李晓薇团队用无人机光谱扫描锁定34处积水区,配合地下传感网络,72小时抢收水稻12万吨。她在工作日志中写道:“爷爷用体温焐热种子发芽,我们用数据催开智慧稻花。”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如抗寒稻种“龙垦2021”般,将坚韧基因植入数字时代的生长节律。当VR体验舱里的少年们,通过虚拟现实触摸到1959年垦荒队员结满冰碴的棉帽,大荒精神便完成了跨时空的“量子纠缠”。  

——未来的粮仓:在循环叙事中永生。抚远市黑瞎子岛旁,中俄边境的生态农场里,赫哲族姑娘尤婷婷正在试验“鱼稻共作”系统。江鲤游过稻隙的身影,倒映着天空中的“吉林一号”卫星——这颗监测黑土地退化的“天眼”,与《乌苏里船歌》的古老旋律,在物联网中谱写出新的田园牧歌。  

——这让我想起三江平原特有的“塔头墩”现象:千万年草根纠缠成的生态浮岛,洪水冲不散,野火烧不尽。大荒精神何尝不是这样的存在?当“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当“粮袋子”升级为“碳库”,新一代垦荒者正在创造更具深度的文明范式:在洪河湿地,生态学家用“退耕还沼”重建丹顶鹤乐园;在创业农场,光伏板下的“蓝色稻海”每年固碳20万吨。这种“既向土地要粮,又还自然以诗”的智慧,正是大荒精神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惊艳嬗变。

——种子的远征。夜幕降临时,我走进二道河农场的大豆育种实验室。在恒温箱的微光里,搭载过神舟飞船的“太空种子”正在萌芽。这些穿越大气层的生命,与70年前从五湖四海飞向北大荒的青春,形成奇妙的命运共振。  

讲好三江故事,从来不是复述昨天的艰辛,而是让大荒精神像转基因抗虫棉般,不断融入新时代的遗传密码。当我们在4K镜头里重现“人拉犁”的震撼,在元宇宙中搭建数字垦荒纪念馆,在“一带一路”粮贸走廊讲述黑土地传奇,便是以文明接力的方式,完成一场跨越世纪的“精神播种”。  

稻穗低垂处,星辰正在升起。这片被热血与智慧反复浇灌的土地,终将在年复一年的丰收中证明:所有向着光明的远征,都会在时间里收获答案。

单位:前进农场有限公司第七管理区

作者:赵静

  • 建三江党建

    微信公众平台

  • 建三江发布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