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7月21日 08:15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万顷田畴腾细浪,正是稻花飘香时。在祖国的东北边陲,有一片广袤无垠的神奇土地——建三江。这里曾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北大荒,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如今已华丽转身为“中华大粮仓”,成为共和国农业领域一颗耀眼的明珠,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时光回溯到1958年,王震将军率领10万转业官兵挺进建三江,随后山东支边青年、沈阳军区转业官兵等陆续加入,先后建立多个农场,1976年黑龙江省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成立,归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领导。1992年,建三江分局被国家批准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996年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绿色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认定为建三江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2003年,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局”称号,同年被国家认定为“中国绿色大豆、水稻之乡”。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粮食产量、质量、效益大幅提高。建三江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三江模式”成为黑土地保护创新方式,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提升了旅游吸引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
建三江的开发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恶劣的自然条件、匮乏的物资供应,时刻考验着建设者们的决心。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天气,让人们的手脚长满冻疮;夏季,蚊虫肆虐,一不留神就会被叮咬得满身是包。然而,这些困难丝毫没有阻挡住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凭借着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耕耘着这片土地。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拼搏,北大荒的荒野上渐渐出现了一片片整齐的农田,一垄垄茁壮的庄稼,昔日的亘古荒原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春风吹进了建三江。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代替了传统的人力、畜力劳作,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在这里蓬勃兴起。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在田间有序作业,大型联合收割机高效收割,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如今的建三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农垦系统之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站在广袤的田野上,极目远眺,那绵延不绝的金色麦浪,不仅是丰收的景象,更是科技与奋斗共同谱写的壮丽篇章。
在农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建三江的城镇建设也日新月异。曾经的茅草屋、土坯房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宽敞街道。城市里,学校、医院、商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的广场上热闹非凡,老人们悠闲地跳着广场舞,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建三江,不仅是粮食的丰收之地,更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建三江的故事,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一部科技创新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团结奋进的精神史。这里的每一位建设者、每一个奋斗者,都是故事的主角。他们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建三江今日的辉煌。如今,建三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相信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建三江必将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源泉。
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当前我们正全面完成企业化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刀在石上磨,人需事上炼,越是在关键时期,越能体现建三江的风骨、气节和操守。在绘就新时代建三江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我们定会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狠抓工作落实。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在构建“三大一航母”中凝聚的磅礴力量,以奋斗的姿态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让建三江优质江水大米畅销大江南北,香飘万里。
过去的日子,既是建三江农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续写辉煌的新起点。我们坚信,有党委的正确领导,有老前辈们和知青朋友们的亲切关怀,有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开拓创新,我们一定能够再谱新华章,再创新辉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中谱写更加壮丽的凯歌!
单位:青龙山水暖分公司
作者:原宁宁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