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8月05日 07:49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晨雾似梦的轻纱,尚未完全从大地的肩头褪去,父亲的身影,已悄然融入稻田的深邃之中。六十多岁的他,脊梁弯曲如古老的问号,仿佛在向土地叩问岁月的密码。然而,当他的手指轻轻滑过稻穗,那瞬间挺直的姿态,却似在丈量着土地与苍穹间的神圣距离。他常言:“人勤地不懒,方有粮仓满。”这质朴的话语,宛如祖传的犁铧,在三江平原的黑土地上,深耕着我们家族六十载的岁月,每一道犁痕都刻满了坚韧与希望 。
父亲宛如一台永不停歇的古老播种机,在时光的长河里不知疲倦地穿梭。小时候,凌晨四点的星光如细碎的银沙,洒落在他磨镰刀的身影上;正午的烈日似燃烧的火球,烤炙着他修补田埂的身躯。有一年春天,极端的冷空气如猛兽般袭来,棚里新出的娇嫩稻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父亲心急如焚,带着棉被匆匆住进大棚,那一夜,棚里的火光如豆,在黑暗中摇曳,那是他守护稻苗的坚定信念。清晨,当我们寻到他时,霜花已悄然凝结在他的睫毛上,宛如一层晶莹的泪,而他的怀里,还紧紧抱着那支温度计,仿佛抱着全家的希望。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勤恳,让那片水稻田,孕育出了他的三个孩子。在平房的家中,墙壁上还留着我们姐弟三人逐年增长的身高刻痕,那一道道刻痕,是父亲用丰收的喜悦书写的另类家谱,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和生命的成长 。
“种地和养娃一个理,得把根扎瓷实了。”父亲常拿着秸秆,在土地上缓缓画出家族的脉络。爷爷那辈,在这片黑土地上开荒,是为了在乱世中求得一线生机;父亲这一代,辛勤种粮,是为了撑起家庭的生计;而我们这一代,站在时代的新起点,要用全新的智慧,培育出闪耀着希望之光的“金种子” 。
2012年的秋天,如诗如画,我背着经济法学专业的毕业证书,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那时,同窗们大多留在繁华的市里,为公务员的梦想拼搏,而我,却选择了回归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回到了农场。父亲在站台静静地等候,接过我的行李,又往我手里塞了一把沉甸甸的稻穗,轻声说道:“回家好,黑土养人。”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黑土地的召唤,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眷恋 。
回到家乡后,我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耕作”。帮扶清单就像一片亟待开垦的肥沃田地,急需一场春雨的滋润。老王家的情况令人揪心,妻子重病在床,女儿求学艰难,他自己又失业在家,身体也每况愈下。我们精心为他定制“造血套餐”,协调管理区帮他养殖林下鸡,联系医院为他的家人诊疗,报销部分医疗费用。三年后,老王手捧着“脱贫光荣证”,在脱贫会上发言时,声音颤抖:“工会给的不是救济粮,是生活的金扁担!”前几年,我又接到王叔的电话,他兴奋地说:“女儿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了,已经在医院上班啦!”挂了电话,我的心中满是欣慰,为他们家的蜕变而由衷高兴 。
父亲对“新农具”的态度,充满了质朴的哲学意味。他固执地拒绝智能手机,却对智能测水仪器系统了如指掌;起初担心无人机撒药会浪费资源,秋收时却蹲在地头,看着监测数据啧啧称奇。去年春耕,我软磨硬泡,拉他参加“智慧农业展”。当虚拟现实技术重现1958年垦荒场景时,父亲的眼眶湿润了,那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是对过去的无尽思念。那天,他破天荒地发了朋友圈,是一张蓝天下无人农机的照片,配文写道:“现在的铁牛不吃草,吃的是我们那代人的梦。”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田间持续演绎。农场推广测土施肥时,父亲偷偷按照老经验多施了氮肥。结果秋收时,他家的亩产比示范田少了50斤。他盯着那冰冷的数据,沉默了整整三天,最后在家庭会议上,郑重宣布:“从今往后,我听‘科技经’。”如今,他也用上了智能手机,通过手机,便能时刻关注自己田里的一切。
父亲式的质朴哲学,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正绽放出新的生机。影响了我的价值观,他平常总是叮嘱我,工作要认真、负责。就像种地,不能糊弄,糊弄了,你的“庄稼”就扔了。所以在日常工作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认真负责帮助职工,宣传法律知识,帮助职工找到解决问题的专业途径。比如,遇到有职工对合同条款不清楚时,我会引导他们向专业律师或法律援助机构咨询;有职工在借贷、租赁等方面遇到困扰时,我会通过内部宣传栏、微信群或专题活动提供相关的法律科普资料。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其实在一点点提升着大家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加从容和自信。通过自学、寻求律师帮助等帮助职工群众写诉状2份。
夕阳的余晖,如金色的丝线,把父亲的身影拉得悠长,像大地书写的破折号,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希望。这一幕,让我不禁想起儿时跟着他学插秧的时光,那时,他教我“退步原来是向前”,如今,我告诉他“云端能看千里田” 。
“让黑土冒油花,让智慧结金穗”。父亲轻轻抚摸着这字迹,喃喃问道:“你爷爷那会儿,黑土里埋着战火;我年轻时,土里刨的是温饱;现在你们种的是啥?”我微笑着指向远处,那里糯稻飘香,直播间里新米正在火热预售,农机库里,青年创客们正在充满激情地改装拖拉机。风,轻轻掠过无垠的稻海,那是黑土地均匀而深沉的呼吸。在这里,每一个勤恳耕耘的身影,都是文明的灵动笔触,每一滴挥洒的汗水,都在续写着伟大的垦荒史诗。父亲今年新写的对联——上联“人勤地不懒”,下联“心暖土生金”,横批“代代向阳” 。
这,或许就是最动人的三江故事:祖父辈用热血融化了冻土,父辈用脊梁托起了粮仓,而我们这代人,正以新时代的犁铧,在精神的沃野上,播种着永恒的春天。最美的风景,不在遥远的天边,而在我们躬身耕耘的这片土地上。我愿深深扎根这片黑土,用自己微弱的光芒,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用不朽的北大荒精神,滋养这片土地,矢志不渝地服务这片热土。
单位: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工会
作者:张明华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