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9月19日 08:48
来源:大兴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王宇光
点击量:
站在三江平原的田埂上,秋风卷着成熟的稻浪,在天地间铺展成金色的海洋。远处的联合收割机轰鸣着驶过,履带碾过黑土地的声响,与半个多世纪前拓荒者们挥镐抡锹的号子,在时光里奇妙地重叠。这片曾被称作“北大荒”的土地,如今已是中国的“大粮仓”,而那浸润在黑土深处的精神密码,正随着每一粒饱满的稻穗,向我们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第一次触摸北大荒的黑土,是在一个清晨。露水还凝在草叶上,脚踩下去,泥土从趾缝间溢出,带着潮湿的腥气与草木的清香。向导说,这黑土有“一两土,二两油”的美誉,可谁能想到,七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光长野草不长粮”的荒原。冬春季节,西伯利亚寒流裹挟着暴雪,能把帐篷连根拔起;夏秋之交,沼泽遍布,蚊虫成阵,一巴掌下去能拍死十几只。就是在这样的绝境里,十万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青年来了。他们用马拉犁,用肩扛土,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里,呼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花,睫毛上挂着冰碴,手里的镐头却从未停下。有人冻掉了手指,有人陷进了沼泽,可没人后退 —— 因为他们心里装着一个朴素的信念:要让这片荒原,长出养活中国人的粮食。
在北大荒开发纪念馆里,一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静静陈列着。讲解员说,这是一位老连长的遗物,他带着战士们在荒原上开荒时,白天用它抵御寒风,晚上就铺在地上当褥子。大衣的肘部和肩部,补丁摞着补丁,最厚的地方竟有一指宽。透过那些深浅不一的针脚,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夜晚,煤油灯的光映着拓荒者们疲惫却坚毅的脸。他们没有先进的机械,就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劲头,硬生生在荒原上开出了万亩良田。有一张老照片让我驻足良久:一群年轻人围着刚收获的第一袋粮食,笑得那样灿烂,脸上的泥污遮不住眼里的光。那是奋斗者的光,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光。
如今的北大荒,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田埂上矗立着智能监测设备,无人机在稻田上空巡行,大数据精准调控着水、肥、气、热。可走进农场的职工之家,墙上悬挂的老照片、展柜里摆放的旧农具,依然在无声地提醒着人们:这片沃土的每一寸,都浸透着拓荒者的汗水与热血。去年秋天,我遇到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知青,他拄着拐杖,站在自己当年开荒的田埂上,看着沉甸甸的稻穗,眼眶湿润了。“那时候啊,我们就想着,等老了,一定要回来看看,看看这片荒滩变成了什么样。” 他说,“现在看到这景象,比吃了蜜还甜。”那一刻,我忽然懂得,北大荒精神从来不是陈列在纪念馆里的标本,它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泉。
离开北大荒的那天,夕阳把稻田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风吹过,稻浪翻滚,像是大地在吟唱一首悠长的歌。这首歌里,有拓荒者的艰辛与执着,有建设者的智慧与担当,更有中国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敢拼搏的韧劲。回望这片黑土地,我忽然明白,所谓北大荒精神,不过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勇气,是把“荒芜”变成“希望”的坚守,是一代代人用双手书写的,关于奋斗与奉献的动人诗篇。而这诗篇,永远不会落幕。因为总有新的脚步,踏着前人的足迹,在这片黑土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华章。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