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江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 聚焦三江
【“讲好三江故事”职工征文作品】黑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时间:2025年08月07日 08:06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在祖国的东北边陲,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之处,一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静静沉睡。这里曾是 “朔风卷地百草折,冰雪封江鸟不越” 的荒原,却在短短几十年间,蜕变为 “沃野千里粮满仓” 的 “中华大粮仓”。它是拓荒者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璀璨夺目的瑰宝,更是激励无数人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一、荒原上的拓荒史诗:用生命开垦希望

1954 年,十万复转官兵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北大荒。他们如同坚毅的候鸟,穿越千里冰封,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土地上,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垦荒征程。那时的北大荒,冬季严寒彻骨,最低气温可达零下四十摄氏度,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在脸上,呼出的气瞬间凝成冰碴;夏季则是蚊虫肆虐的 “恐怖世界”,沼泽遍布,暗藏危机,一脚踩错便可能深陷泥潭,再难脱身。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拓荒者们住的是用树枝、茅草搭建的 “马架子”,四面漏风,无法抵御严寒;吃的是掺着野菜的窝窝头,常常食不果腹;睡的是潮湿冰冷的地铺,连基本的保暖都难以保证。但这些困难,在他们 “为祖国献粮食” 的坚定信念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拓荒初期,没有先进的机械,他们就用最原始的工具 —— 钢锹和镐头,一锹一镐地挖开坚硬的冻土。冻土坚硬如铁,一镐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浅浅的白印,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长,长了又破,但没有一人喊苦叫累。为了搭建房屋,他们肩扛沉重的原木,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肩膀被压得红肿淤青,却依然咬牙坚持。“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 的歌谣,是他们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们不屈精神的生动体现。

张福林,这位年轻的战士,将生命永远留在了北大荒。在抢修拖拉机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全神贯注地排除故障,却不幸被齿轮绞住,献出了年仅 24 岁的生命。他的日记里 “党指向哪里,我就奔向哪里,党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的誓言,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像张福林这样的英雄,在北大荒的拓荒历程中还有无数,他们用生命在荒原上竖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让北大荒精神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岁月里的精神淬炼: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大荒精神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升华。从最初的 “人拉犁”“马拉耙”,到如今现代化大农业的蓬勃发展;从肩挑背扛的原始劳作,到智慧农业的全面覆盖,科技为北大荒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北大荒精准农业中心,北斗导航系统引领着无人驾驶农机在万亩良田上有序作业。这些配备了先进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的农机,能够精准地进行播种、施肥、灌溉,误差不超过几厘米。它们不知疲倦地在田间穿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让过去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变得轻松高效。智慧大棚内,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着作物生长的各项数据,从温度、湿度到光照强度,从土壤养分到病虫害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曾经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北大荒人 “艰苦奋斗” 的底色始终未改。农业科研人员为了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常年扎根田间。炎炎烈日下,他们头顶草帽,手持记录本,仔细观察每一株作物的生长情况;狂风暴雨中,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守护着试验田里的 “希望之苗”。农场工人在春播秋收的关键时期,更是不分昼夜地坚守岗位。春播时,为了抓住农时,他们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累了就在拖拉机上打个盹;秋收时,面对堆积如山的粮食,他们加班加点,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颗粒归仓。他们用行动诠释着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的庄严承诺,让北大荒精神在时代的变革中历久弥新。

三、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让精神薪火相传

新时代的三江大地,垦荒的接力棒传到了青年一代北大荒人手中。他们以青春之名,续写着北大荒的传奇故事,让北大荒精神在传承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大学生村官李晓阳,毕业于知名农业院校。原本可以在城市里找到一份高薪、舒适工作的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北大荒的建设。刚到村里时,村民们对这个 “城里来的大学生” 充满了怀疑:“一个书生,能懂种地?” 面对质疑,李晓阳没有退缩。他一头扎进田间地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虚心向老农请教种植经验,同时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特色种植。经过几年的努力,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增收致富的 “金土地”,村民们的收入翻了几番,对他也从怀疑变成了信任和敬佩。李晓阳说:“我是北大荒的孩子,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最大的幸福。”

农业技术骨干王强,专注于盐碱地改良研究。北大荒部分地区存在大片盐碱地,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农作物难以生长。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强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北大荒的每一片盐碱地,采集土壤样本,进行数据分析。他们在试验田里反复试验,尝试了无数种改良方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他们从未放弃,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下,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盐碱地改良方案。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相结合的方法,改良后的盐碱地种出了高产优质的水稻,让 “不毛之地” 变成了 “鱼米之乡”。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年轻的农场创业者借助电商平台,将北大荒绿色农产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他们通过直播带货、网络营销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北大荒的优质农产品。“90 后” 姑娘陈雪,辞去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创办了农产品电商公司。她带领团队深入农场,挖掘农产品背后的故事,打造品牌文化。在她的努力下,北大荒的大米、大豆、蜂蜜等农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让更多人品尝到了来自黑土地的美味,也让北大荒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讲好北大荒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奇迹,了解北大荒精神的深刻内涵。我们要赓续垦荒精神,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三江潮涌,激荡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垦荒薪火,照亮着砥砺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以北大荒精神为指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单位: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第六管理区

作者:包红丽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

  • 建三江党建

    微信公众平台

  • 建三江发布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