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都文苑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 米都文苑
我的根,在这片黑土里

时间:2025年10月29日 08:38

来源:前锋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宋英慧

点击量:

十六年了。

我办公室的窗外,是无垠的稻田是现代化农业与小城建设融合发展的人间烟火冬日来临的光景,正是最浓烈的时候,金色的稻谷,黝黑的土地仿佛一直铺到天边,与蔚蓝的天穹相接。我常常就这样站着,看这景象一看就是许久。十六年的光阴,仿佛就凝结在这一望无际的丰收里,缓慢,厚重,带着黑土地特有的芬芳。

2010年的那个春天,我作别了城市的喧嚣,回到了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前锋农场。许多人不解,走出去的年轻人,为何还要回来?我只是笑笑。他们不懂,我的根,从一开始就扎在这里。童年记忆里的“北大荒”,是父辈们用青春和汗水浸透的黑土地,路难走,车难行。我见过他们弯腰插秧的从泥土里艰难跋涉,也见过她们挥动镰刀时的果敢坚毅。那时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并非诗意,而是艰辛拓荒中苦中作乐的写照。他们的信仰,简单而纯粹——就是把这片荒原,变成国家的粮仓。

我回来,接过的正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传承。我的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在前锋农场,它从来不是文件里冰冷的铅字,也不是会议上空洞的口号。它是我脚下这片黑土的体温,是身边这些父老乡亲脉搏的跳动。

我至今还记得,刚回来那几年,我抱着一摞文件,想去给管理区的职工们讲政策、说道理。台下的人们,眼神里有朴实,有好奇,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隔膜。一位老垦荒前辈,会后拉着我的手,他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他指着窗外连天的稻浪说:“丫头,道理在书上,更在这田埂上。你得下来走走,闻闻这稻花香,听听大伙儿饭后唠的啥嗑。”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十六年工作的门。

我的“讲台”,从来就不在会议室里。它在早春育苗大棚蒸腾的雾气里,我和职工们一起查看秧苗的长势,听他们念叨着今年的品种、化肥的价格;它在夏日炎炎的稻田埂上,我们蹲在地上,看着无人机呼啸着飞过喷洒农药,讨论着智慧农业带来的新变化;它在秋收时节轰鸣的收割机旁,金黄的谷粒倾泻而下,我们一起测算着产量,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和疲惫。我的“教材”,是农场从传统耕种到机械化、智能化转型的每一步历程;是土地承包、产业调整中职工们心里的疑虑和期盼;是年轻一代“荒二代”、“荒三代”是走是留的彷徨与坚定。

我和他们聊收成,聊孩子的教育,聊医保报销,也聊未来的规划。在这些具体而微的琐碎里,那些宏大的词汇——“坚守”“奉献”“担当”,才真正落了地,生了根。它们化作了老张因为新技术增产而舒展的眉头,化作了小决定留下来扎根农场时眼中的光亮,化作了我们在主题党日活动中,重温入党誓词后,一起望向这片沃野时心中涌动的同一种情感。

十六年,足以让一个青涩的大学生,眼角爬上细纹,鬓角泛起丝丝白发。但我从未后悔,反而愈发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我见证并参与了一场静默而伟大的变迁,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道,低矮的平房被崭新的楼房取代,茫茫荒原成为了稳固的“中华大粮仓”。而比这物质巨变更令我动容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敢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在一代代人身上的传承与闪光。

窗外,夕阳正缓缓沉入黑土之下,给无边的田野镀上了一层更加浓郁的、暖烘烘的赤红。这片黑土地,承载着过往的荣光,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我的根,早已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这里,是我的家乡前锋。这里,是我生命的意义所在。我将继续行走在田埂上,做一个默默的记录者、真诚的沟通者、坚定的传承者。因为我知道,我的生命,唯有扎根于这最深沉的土壤,才能获得最饱满的力量。


  • 建三江党建

    微信公众平台

  • 建三江发布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