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10月29日 08:11
来源:青龙山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吴宇峰
点击量: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秋意渐浓,风也带上了丝丝凉意,漫山遍野的菊花在枝头肆意绽放,金黄灿烂,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重阳节,这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浓浓亲情孝道的传统节日,如同一坛陈酿的美酒,在时光的长河中愈发醇香。
重阳节,起源于上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史料记载,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丰收祭天活动。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在古代,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登高,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秋高气爽,云淡风轻,人们登上高山,极目远眺,将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层林尽染的秋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站在山顶,微风拂面,吹散了心头的烦恼与疲惫,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广袤与宁静。古人登高,不仅是为了欣赏美景,更有着祈求健康长寿、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如今,登高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在攀登的过程中,感受着生命的力量与坚韧。
赏菊也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菊花,作为重阳节的象征之花,以其傲霜怒放的姿态,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个时节,公园里、庭院中,菊花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它们或含苞待放,或尽情盛开,散发出阵阵淡雅的清香。古代文人墨客对菊花更是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赞美菊花的诗篇。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那份闲适与恬淡展现得淋漓尽致;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赋予了菊花一种豪迈的气势。赏菊,不仅是欣赏菊花的美丽,更是品味一种坚韧不屈、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
茱萸,在重阳节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人认为茱萸能辟邪消灾,或佩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将那份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深切而动人。虽然如今佩戴茱萸的习俗已不如从前普遍,但它所承载的那份对亲人的牵挂和祝福,依然在人们心中传承。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重阳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尊老、敬老。在《易经》中,“九”为阳数,两九相重,寓意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因此,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老年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陪伴。
老人们,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他们渐渐老去,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安享晚年。陪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为他们做一顿丰盛的饭菜,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带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能让老人们感受到无尽的关爱和尊重。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陪伴老人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然而,重阳节的到来,提醒着我们要停下忙碌的脚步,用心去关爱身边的老人。让尊老、敬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
情系重阳,传承美德。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不仅领略到传统习俗的魅力,更将尊老、敬老的精神代代相传。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温暖和关爱中度过幸福的晚年,让重阳节这朵古老的文化之花,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愿岁月温柔以待,愿天下老人安康喜乐,愿我们都能在传承与弘扬中,找到心灵的归属和前行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