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9月22日 08:36
来源:浓江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张焱梅
点击量:
黑土地上稻浪翻滚,红旗招展党员步履铿锵。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浓江农场,一场以“黑土先锋·党建领航”品牌创建为主题的生动实践正在蓬勃开展。今年,农场党委以“链上党建”为指引,持续深化“禾苗行动”,把党建融入农业生产全链条,通过党组织与党员凝心聚力、改进服务、科技兴农、区域联动,让初心使命的根须深植黑土,结满惠民利民的硕果。
先锋服务暖民心 红色旗帜映田畴
“多亏党员服务队帮我抢播,不然这500亩地就要误了农时。”春耕时节,浓江农场第五管理区种植户李秀峰突发疾病,得知消息后,党员服务队第一时间协调农机、组织人力,3天就完成了全部插秧任务。这是农场党委将“禾苗行动”融入农业生产服务的生动写照。
农场党委以“红色稻路”党建品牌为引领,把“禾苗行动”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从农场整体发展与种植户实际需求出发,围绕水稻种植全周期关键节点,统筹各管理区党组织力量,让党员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把服务送到种植户心坎上,以党建实效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同时,农场推行“二十四节气”主题党日活动,让组织生活扎根生产一线。22支党员服务队根据节气特点,开展春播助耕、夏管送技、金秋抢收、冬训赋能等志愿服务。针对春耕时耕地点多面广、种植户分散等难题,各管理区党支部推出种植户点单明需求、党支部派单定任务、党员接单落责任、群众评单验成效、组织验单考实绩的“五单制”服务,构建起全链条闭环治理体系,将服务精神送达基层“最后一公里”。
农场第七管理区党支部书记算了一笔账:春耕期间,3支党员服务队共抢修保养农机70余台(套),解决清雪扣棚、农资配送等难题30余个,确保水稻100%插在高产期。“党员干部从会议室走到田间地头,离群众近了,心也贴得更紧了。”他的话道出了服务模式转变带来的实效。
农场第八管理区“红烛”党小组“发扬红烛精神,展现红烛力量”的故事被种植户津津乐道。为引导直播田种植户回归插秧模式,党小组推行“1+5”跟踪管护:1名党员结对5户种植户,4名插秧户帮带1名回归户。党员带着技术手册下地,对比插秧与直播的产量效益,手把手教管理、讲技巧。“还是插秧好,多亏了党员们的帮助!”种植户的认可是对党组织工作的最高褒奖。
现如今,农场各党支部组织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用民情日记录诉求,党员服务全年无休,从育秧技术指导到冬闲技能培训全覆盖。农场以“红烛”“星之火”党小组为典范,设立“党员责任区”18个、“党员示范岗”36个,“党员科技攻关组”4支,推广叠盘育秧、变量施肥和旱平免提浆等新技术7项,带动亩均节本增效120元。党员干部走访种植户1200余人次,有效解决贷款办理、农资运输等难题,让“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地生根。
科技春潮涌黑土 智慧赋能稻浪新
初夏的浓江农场,60万亩稻田如绿色锦缎铺展向天际。在第二管理区节水灌溉示范区里,灌区管理站党员曲景印正带领种植户调试智能控水设备,屏幕上跳动的土壤墒情数据,让每一滴水都精准浇在禾苗根上。“过去凭老经验大水漫灌,现在党员带头搞科技,一亩地省30立方米的水不说,还能多打50斤稻子。”这是“红色稻路”引领下,“禾苗行动”激活科技兴农的生动场景。
今年,农场依托“红色稻路”品牌优势,把“禾苗行动”化作科技推广的“传动轴”,按要求打造“一线两环一区”45公里示范带,建成“1332”建三江节水模式和密苗机插两处分公司级示范田。第九管理区密苗机插示范田最是亮眼:357亩“莲汇6612”水稻目标亩产850公斤,不仅亩均节本增效170元,还能缩短育秧周期10天,密苗素质、返青分蘖表现都让种植户竖起大拇指。
科技推广早已形成“矩阵效应”:两万亩密苗机插亩增效170元,3000亩水稻辅助直行宽窄行插秧亩增50元,32.2万亩侧深施肥插秧亩增30元,30.8万亩标准化格田改造节水5%-10%,4万亩旱平免搅桨亩节水50立方米。这些技术落地,不仅靠“禾苗行动”细化的“四苗”工作法,更依靠“党建+科技”的硬核支撑。
为让新技术扎根田间,农场9个管理区党支部成立27个田间党小组,300余名党员包片蹲点,“红帆”临时党小组带着9支科技突击队跑田埂,把主题党日开在育秧棚、灌溉渠旁:春分教智能设备操作,立夏指导侧深施肥插秧,秋分跟着测产算效益,“二十四节气”主题党日紧贴农时。水利部党员王敦红带队摸索的“浅湿干循环灌溉”“三水联调”模式,让水资源利用率提高25%;在党员责任区里,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跟着政策宣传一起落地,10处监控试点让灌溉施肥变成“按需点单”。
今年农场加大“硬投入”,更新侧深施肥机械、辅助直行设备等农机具154台(套),及时兑付补贴让种植户敢于尝鲜。24场科技培训覆盖1800人次,60万亩水稻应用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旱平免提浆、格田改造任务超额完成。农场正以“红色稻路”领航、“禾苗行动”聚力,让科技兴农的潮声在黑土地上越唱越响。
区域联动破壁垒,垦地融合绘“丰”景
在同江市青河镇的玉米地田埂上,“江河缘”党建共建标牌格外醒目。这片由浓江农场党委与同江市青河镇党委、北大荒农服集团建三江区域中心党委联手打造的共建示范点,正是“红色稻路”党建品牌引领下,垦地资源互助共享的生动注脚。
农场党委锚定高质量绿色发展方向,以“红色稻路”为纽带,携手地方党委与农服力量构建“江河缘”党建共建联建模式。三方秉持“机制共创、支部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典型共树”原则,打破区域壁垒与条块分隔,将党建工作与农业发展深度绑定——联合成立的“江河”党小组扎根生产一线,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农业高标准示范点从蓝图落地田间,让“红色稻路”的辐射范围沿着垦地交界线不断延伸。
今年,农场将“禾苗行动”作为“红色稻路”向周边延伸的重要抓手,依托党员技术包保制度,让农场的农业优势资源沿着共建纽带流向乡镇村落。在青河镇东原村1000亩玉米种植示范点,农场农技人员每周准时蹲点田间,手把手教农户密植控肥技术,亩产预计提升15%。截至目前,农场已为周边乡镇提供全程托管服务4000亩,环节托管8.5万亩次,技术服务覆盖16.2万亩,“红色稻路”上的技术暖流,正催生出更多丰收希望。
党建联建不仅带来技术提升,更促进民族融合。农场与街津口乡联合举办“稻花香里话丰收”农文旅活动,赫哲族鱼皮画与农场绿色稻米同台展示,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碰撞出独特火花。“跟着农场党员学技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卫星村农户老吴的话,道出了垦地共建带来的实惠。
从技术到文化,从田间到心间,农场正以“红色稻路”为轴、以区域联动为翼,让“禾苗行动”惠及更多群众,在垦地融合的沃土上绘就资源共享、发展共促的共富图景。
从田埂上的党员身影,到科技赋能的闪烁光点,再到垦地合作的共建田垄,浓江农场党委以“禾苗行动”为炬,以“红色稻路”为径,把党建引领的故事写在黑土沃野上。站在新起点,农场党委将继续深耕“黑土先锋·党建领航”品牌,让党组织的“根”扎得更深,让产业发展的“苗”长得更壮,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推进北大荒“三大一航母”建设贡献力量。(张焱梅 勾连颖 龚有琦)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