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8月15日 08:03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1955年的秋天,三江平原上刮着刺骨的寒风。周大山站在一片茫茫沼泽前,握紧了手中的铁锹。这位三十岁的退伍军人刚刚响应国家“开发北大荒”的号召,带领着第一批五十名垦荒队员来到了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
“同志们,这就是我们今后的家了!”周大山的声音在旷野中回荡,他刻意提高了音量,好让每个队员都能听见。身后传来稀稀拉拉的回应,大多数人还沉浸在离乡背井的惆怅中。
李秀兰紧了紧头上已经泛黄的围巾,眯起眼睛望向远方。除了芦苇和沼泽,她几乎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周队长,咱们今晚住哪儿?”她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周大山转身指向不远处的一片高地,“先搭窝棚!男人砍树,女人和泥,天黑前必须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第一天的劳动就让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尝到了苦头。沼泽地的水冰冷刺骨,男人们挥舞着斧头砍伐稀少的树木时,裤腿早已被泥水浸透。女人们赤脚踩在泥里和草拌泥,准备搭建窝棚的材料。傍晚时分,五个歪歪斜斜的窝棚总算立了起来,周大山在最大的那个窝棚前插上了一面褪色的红旗。
“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三江垦荒队第一生产队!”周大山的声音有些嘶哑,“我们向党和国家宣誓,一定要把这片荒地变成良田!”
夜幕降临后,周大山借着煤油灯的微光,在日记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10月15日,到达三江第一天。五十人,五窝棚。明日开始排水开荒。”写完这几个字,他听见隔壁窝棚传来压抑的哭声。是那个叫王德胜的小伙子,才十八岁,山东人。
周大山披衣起身,踩着露水走到王德胜的窝棚前。“想家了?”他轻声问。
王德胜用袖子擦了擦脸,倔强地摇头:“不是,周队长,我就是...就是觉得这地方根本种不出庄稼。”
周大山蹲下身,从口袋里摸出半块干粮递给年轻人:“我当兵那会儿,连长说过一句话——‘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蹚不过的河’。这沼泽看着吓人,底下可是最肥的黑土啊。”第一场真正的考验在一个月后到来。连续三天的暴雨让刚刚挖好的排水沟全部倒灌,窝棚区变成了一片汪洋。周大山半夜被惊叫声惊醒,发现泥水已经漫到了床铺。
“抢救粮食!抢救农具!”他光着脚冲进雨中,组织队员们把珍贵的种子和简单的农具往高处转移。在齐腰深的水中,周大山一次次往返,直到天亮时分,他突然脚下一滑,被急流冲走。
“周队长!”李秀兰尖叫一声,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她在部队卫生队学过游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已经昏迷的周大山拖上岸。
周大山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身边是满脸焦急的李秀兰和几个队员。“损失...怎么样?”这是他恢复意识后的第一句话。
“粮食保住了一大半,但农具丢了不少。”李秀兰递给他一碗热水,“你别急着起来,肺部进了水,得休息。”
周大山摇摇头,强撑着坐起身:“不能停,一停就前功尽弃了”。他望向草棚外,雨已经停了,但营地一片狼藉。“清点人数,重新规划排水路线。这次我们挖得更深些 ……”
这场洪水让垦荒队损失了三分之一的粮食储备和大部分简陋工具,但也意外地让这支来自四面八方的队伍真正凝聚在了一起。洪水退去后,人们发现周大山和李秀兰在抢救物资时的手电筒被冲到了高处,奇迹般地完好无损。周大山把这视为一个好兆头。
“从今天起,这就是我们垦荒队的精神火炬!”他在全体队员面前高举那个锈迹斑斑的手电筒,“只要火种不灭,希望就永远在!”
第二年春天,当第一批种子撒入开垦出来的土地时,垦荒队已经扩充到了一百二十人。新来的大多是像陈志明这样的城市知青,戴着眼镜,手上没有老茧,但眼里有光。
“周队长,我在学校学过一些农业知识。”陈志明推了推眼镜,指着他们正在排水的沼泽地,“这种地其实特别适合种水稻,我们可以试试……”
周大山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好啊,你们有文化,我们有力气,结合起来就是生产力!”
1956年的夏天格外炎热,垦荒队员们白天劳作,晚上就围在篝火旁学习、唱歌、讲故事。周大山发现李秀兰和陈志明经常凑在一起研究什么,一问才知道,他们正在尝试用本地野生稻和引进品种杂交。
“周队长,如果成功了,我们就能有自己的水稻品种了!”李秀兰兴奋地说,脸上沾着泥点也顾不上擦。
周大山看着两个年轻人闪闪发亮的眼睛,突然想起了自己参军时的指导员说过的话:“人这一辈子,总得干点让后人记得住的事。”
秋天到来时,垦荒队迎来了第一次丰收。虽然亩产不高,但对于这些亲手从沼泽中开垦出田地的人来说,每一粒粮食都珍贵无比。庆功会上,周大山举起一碗新米煮的饭,声音哽咽:“同志们,我们向荒原要粮,向沼泽要田的誓言,今天实现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垦荒队不断扩大,简陋的窝棚变成了土坯房,又变成了砖瓦房。沼泽一点点后退,良田不断扩展。周大山和李秀兰在共同奋斗中走到了一起,陈志明则成为了三江农场的第一位农艺师。
六十年后,周大山的孙女周晓梅站在三江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观景台上,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对着来访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说:“我爷爷那代人用铁锹和背篓开垦了这片土地,我们这代人用科技和智慧让它更加富饶。但无论工具怎么变,三江精神永远不会变——向土地要希望,用双手创未来!”
年轻的志愿者们若有所思地点着头,远处,一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正缓缓驶过稻田,扬起一片金色的稻浪。那浪涛中,仿佛还能看见当年那群在沼泽中奋力前行的身影,听见那首穿越时空的垦荒之歌。
单位:胜利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张瑞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