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8月15日 08:03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在广袤无垠的北大荒大地上,岁月的笔触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农业发展画卷。从昔日的亘古荒原,到如今的稻菽千重;从人拉肩扛的艰辛岁月,到数智赋能的现代农业,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怀揣着梦想,砥砺奋进了七十余载。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实现了年稳产粮食 400 亿以上的壮举,成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 “压舱石”。
回首往昔,1947 年,在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之时,一批荣复军人响应党中央 “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的伟大指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片荒芜的土地,拉动了向荒原要粮的 “第一把犁”。那犁铧划过土地的声响,仿佛是一曲激昂的战歌,奏响了北大荒开发的序曲。1958 年,十万复转官兵听党指挥,浩浩荡荡地开赴荒原,屯垦戍边。他们如同钢铁般的战士,在这片土地上安营扎寨,用青春和热血掀开了北大荒大开发的崭新史页。随后,万千青年学子也纷纷响应号召,投身兵团,成为了建设北大荒、稳产中国粮的主力军。他们的足迹遍布北大荒的每一寸土地,他们的汗水滋润着这片希望的田野。
在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虽未经历过餐风饮露、卧雪凌霜的艰苦岁月,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大荒的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就是浓江农场有限公司第九管理区党支部 “星之火” 党小组成员 —— 温学全,一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 “土专家” 的水稻种植能手。
温学全与水稻的缘分,始于他 16 岁那年。他的大伯是一名老垦荒,在大伯的号召下,温学全跟随父母从山东老家来到了勤得利农场。那时的北大荒,水稻种植极为稀少,大米更是稀罕之物。一次偶然的机会,大伯送来了一小袋大米。当香喷喷的米饭出锅时,父母却因为他正在长个子,只允许他一个人享用。那一刻,温学全品尝到了人生第一口米的香甜,也深切感受到了全家人看着他独自吃米时的那份酸楚。从那时起,一个坚定的誓言在他心中悄然种下:“长大以后一定要让全家管够儿地吃大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温学全深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的道理。他报考了农机修理中专,毕业后成为了农场的一名拖拉机驾驶员,正式融入了新一代北大荒生产大军的行列。在拖拉机驾驶员的岗位上,温学全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他从一个毛头小伙子逐渐成长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每一次将荒地开垦成良田,他的心中都充满了成就感,仿佛自己就是在为北大荒、为祖国开天辟地。这份深深的情怀,成为了他在农业生产一线持续创新实践的奋进底色。
时光流转,到了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北大荒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1800 万亩低洼地十年九涝,旱田深受其扰,产出率极低,严重制约了大农业的跨越发展。在这关键时刻,黑龙江垦区毅然决定 “以稻治涝”,展开大规模的种植结构调整。然而,北大荒纬度高,无霜期短,曾被视为水稻种植的禁区,要实现水稻高产稳产谈何容易。
就在这时,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开发出了水稻旱育稀植 “三化” 栽培技术。这项技术犹如一场及时雨,改变了常规的 “种管收” 自然流程,通过先进的诊断、预测、调控技术,确保了水稻的安全抽穗和成熟,为实现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技术实验成功后,如何大面积推广又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许多种植户面对从未尝试过的水田,心中充满了犹豫和担忧。
而温学全,这位对农业技术有着敏锐洞察力的年轻人,积极响应号召,参与到 “旱改水” 的实践中,成为了北大荒 “以稻治涝” 的首批践行示范者。尽管当时的他对水稻种植还是个零基础的 “小白”,但连续三年种旱田遭受大涝的惨痛教训让他刻骨铭心。他深知,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但技术是可以学习和掌握的。于是,在农场党组织的推荐下,温学全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
在培训班里,温学全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课上,他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的讲解;课下,他谦虚地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问题。那本《旱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他更是爱不释手,白天黑夜都带在身边。通过系统的学习,他不仅掌握了丰富的水稻种植知识,更对垦区大面积推广水田种植的战略有了深刻的理解,种稻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学习结束后,温学全迫不及待地主动找到农场党组织,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浓江农场的 “旱改水” 工程。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温学全的种稻生涯也正式拉开了帷幕。在党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下,他第一年试种了 200 亩水田。凭借着自身扎实的知识积累和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当年的亩产就达到了 1100 斤,亩效益也达到了 350 元。首战告捷,让温学全备受鼓舞,他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技术经验也在实践中日益成熟和丰富。
随着种植经验的不断积累,温学全对水稻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认识。2000 年以前,建三江地区的水稻种植户大多以小棚养稻苗为主。而温学全却敢于尝试新技术、新方式,他一次性投入近 30000 元,架设了 7 个钢骨架大棚。在严格按照专业技术老师指导操作的同时,他还不断探索各种土办法,并认真记录下所有的操作流程,对比水稻的生产效果。此时的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个体种植户,更是一位勇于创新的新农技践行者。
当徐一戎先生看到温学全大棚内秧苗的叶龄指标达到了非常标准的 “三叶一心” 时,不禁欣慰地赞叹道:“在科技兴农的路上,真的太需要像老温这样的领路人了,这样的技术需要尽快推广。” 徐一戎先生的肯定和赞许,让温学全备受鼓舞,同时,先生还指导了新的育秧盘技术。在徐老的悉心指导下,温学全不断完善着自己的种植技术。他创新总结出了大棚秋摆盘技术:夏天将育秧大棚台整理到摆盘状态,秋天把苗床土粉碎铺好,围好四周,下垫塑料布防止返潮,上面盖严盖好,待土壤上冻前,摆上育秧盘空盘,再用机械覆土器作业。这样,到第二年春天 3 月 1 号前,就可以直接扣棚,棚内积雪自然融化后即可正常播种。
秋摆盘技术的应用,使农时大大提前,不仅省时省力,每亩成本还可节省 15 元左右。温学全创新优化的秋摆盘方式得到了相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并通过多次现场会的推广,辐射带动了 30 多万亩水田采用这一技术方式。从此,温学全 “土专家” 的名号声名远播。
如今,温学全的 “旱改水” 面积已经达到了 1022 亩。20 多年来,他不仅自己种得好,还充分发挥了 “土专家” 的作用,无私地帮助着身边的乡邻。他的地邻居与他家种植水稻的品种、施肥品类和方式基本相同,但产量却总是相差不少。有一年春天,邻居带着疑惑找到了温学全。温学全仔细聆听后,初步判断问题可能出在育秧上。他二话不说,骑上摩托车就赶到了邻居家的育秧大棚。经过查看,他确定问题出在育秧环节,并详细地为邻居讲解了防病、施药的方式方法,以及科学通风和保温等技术细节。邻居按照他的方法去做,到了秋天,亩产足足提升了 100 多斤,500 亩地多赚了好几万块。
还有一次,浓江农场 5 月份遭遇了严重的倒春寒,这种天气很容易导致插本田秧苗叶片发黄甚至枯萎。正在地里施肥的温学全接到了同作业区一个种植户的求助电话,对方带着哭腔说家里的稻苗快不行了。温学全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赶到了种植户的地里。他一眼就发现这块地的护苗水严重不足,当即给出了补充护苗水的建议,并指导种植户按照一亩地 5 公斤的计量紧急追施返青肥硫酸铵。起初,种植户对这些措施半信半疑,但几天后,秧苗奇迹般地缓了过来。在这期间,温学全还多次主动前来查看情况。种植户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温学全的指导,那年肯定打不了这么多粮食。
温学全深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道理。他不仅帮助种植户解决眼前的棘手问题,还会耐心地将技术要点、原理以及备用措施等详细地讲解给大家,让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除了一对一、点对点地帮助身边的种植户,他还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通过党建田间大课堂,分批次地分享给来自垦区各地的水稻种植户。他的无私分享,让一套套实用的技术方法惠及了万千家庭,也让一名共产党员的大公无私精神在这片黑土地上熠熠生辉。
温学全常说:“我的知识都来自老师、来自书本,也来自与众多同行们的共同实践,能够给大家一些有益帮助,给整个产业做点贡献,就是我研究这些技术的最大价值。我种了大半辈子的地,总结出了很多条技术经验,但根本经验只有一条,那就是相信科学,沿着党指引的发展之路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作为浓江农场第九管理区 “星之火” 田间党小组的一员,温学全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在浓江农场的水稻种植大规模格田改造进程中,他再次挺身而出,率先垂范,在自己的水田中第一个开启了改革试验。
格田改造需要打破原有的水稻池框架,前期需要投入一笔资金,很多种植户因成本问题犹豫不决。温学全却果断行动,将自家地块儿的 73 个水稻池整合成了 29 个,种植面积足足多出了 5 亩地。少了池梗,宽了田间道,大块儿的池子更便于机械化作业,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无论是插秧还是秋收,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他的带动下,浓江农场又有 24 个种植户主动申请了格田改造,改造面积达 10000 余亩。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在三江大地广泛推广,科技带来的红利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近两年,浓江农场推广水稻智能化控制灌溉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实现智能远程监控超控稻田自动给排水,达到灌水棵棵到、排水处处干的理想效果。但在推广初期,很多种植户对此不理解。温学全又一次站了出来,他深入研究后,不仅自己带头应用,还将技术的原理和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大家听。在水稻田间水层管理智能化全面铺开的过程中,温学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党小组绝对不是在地头盖个房子,在田里树块牌子,而是根据种植实际需求,遵循规律、运用技术、带头示范,为种植户做好服务。” 温学全和党小组的成员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在农场高标准示范田改造等重大项目中,担当着率先垂范的先锋角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北大荒的事业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紧密相连,同频共振。温学全作为一名水稻种植专业户,始终与北大荒农业发展的大战略同呼吸、共命运。他实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梦想,种出了家人享用不尽的好大米,更将对父母的孝念之情融入到了北大荒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进程中。
从 “以稻治涝” 的种植结构大调整,到推广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从实践优化秋摆盘技术,到示范高标准农田建设,温学全一路走来,潜心钻研技术,无私分享经验。他就像一颗闪耀的 “星之火”,点亮了浓江大地科技种稻的希望之光,成为了这片黑土地上实至名归的优秀农人典范。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如今的北大荒,正牢记嘱托、践行使命,全力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实践地,为持续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的 “压舱石” 而接续奋斗、智启新程。温学全与万千勤劳智慧的北大荒人一起,在数智赋能的智慧大农业中续写着产粮传奇。他们共同树起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大旗,必将在北大荒建设 “三大一航母” 的伟大征程上,迎风舒展,高高飘扬,引领着北大荒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单位:浓江农场有限公司第九管理区
作者:闫彬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